2018年以來,林啟恩紀念中學廣東省中小學鄭旺吉名教師工作室、汕尾市鄭旺吉名教師創新工作室積極倡導并努力踐行“文化語文”教育理念,積極開展鄉土文化教育,濡養文化之根,開掘語文之美,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,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
詩聲歌韻溢校園
工作室成立以來,憑著一份對教育事業的信仰,克服重重困難,盡力展現求索者的微弱的光亮。
該工作室致力于踐行“文化語文”理念,創設各種平臺,舉辦各種活動,傳承優秀傳統文化,激發學生創作熱情,促進校園文學發展。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推動全民閱讀,建設書香校園和書香社會,發動各學員教師,積極組織所在學校師生踴躍參加全國中小學校公益朗讀大賽,獲優秀組織獎;組織舉行優秀童謠傳唱比賽,選手們以純真的聲音和向上的精神風貌演繹了《留守兒童想要家》《創建文明城市》《螺河水,清又長》《好家風代代傳》等一首首優美動聽的優秀童謠,抒發了熱愛家鄉、贊美生活的心聲。工作室組織了《論語》“孝悌文化”讀書會、“讀《三國》,講故事”、詩詞吟唱會、《邊城》《鄉土中國》《平凡的世界》等文學名著“整本書閱讀”研討活動、“鄉情”文學講座等形式多樣的活動。
工作室組織入室學員、網絡學員和廣大學生撰寫戰疫文學作品,與陸豐市作家協會聯合舉辦陸豐市“戰疫”校園文學征文比賽,并出版《筆援戰“疫”——廣東省中小學鄭旺吉名教師工作室“抗疫”文學作品集》。各級媒體先后以《作家進校園侃寫作》《詩聲歌韻溢校園》《同心筑夢眾行遠》《當地文章家鄉情》《啟恩中學名師工作室推出百期“戰疫”作品》為題,報道了工作室組織開展的各類活動成果和取得的社會效益。
鄉土課題深耕耘
該工作室向廣東省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心申報了“基于核心素養的普通高中語文學科實施鄉土文化教育之路徑研究”專項課題,獲批立項。工作室結合高中語文教材滲透“鄉土文化”教育,以作文訓練開展“鄉土文化”教育,在實踐活動中實施“鄉土文化”教育。工作室學員陸河中學教師劉娜參與了汕尾市規劃課題《現代教育環境下“耕讀文化”的傳承與弘揚》研究,將耕讀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、社會實踐中去,利用耕讀文化載體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學力,讓學生主動投入到“耕讀文化”的學習中,從而達成知行合一的效果。
課題組教師指導學生閱讀《鄉土中國》《<鄉土中國>整本書領讀導練》《文化語文·陸豐人文讀本》等與“鄉土文化”有關的書籍,并撰寫“鄉土文化”作品。鄭旺吉名教師工作室學員相繼在各自任教的班級里組織了“鄉土文化教育”語文活動,同時從學生撰寫的“鄉土文化”散文作品中擇優分期編輯出版《“鄉土文化教育”課題成果簡報》,并擬于近期出版《文化抒懷,語文行旅——廣東省鄭旺吉名教師工作室“文化語文”教學成果集》。
工作室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,圍繞“文化語文”教育理念構建和凝練出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學風格和方法,如蔡贊生的“文學素養積淀之現代詩歌比對讀寫教學法”,林傳名的“新課標背景下整本書閱讀指導法”,謝礎惠、葉秋娜的“高中寫作教學思維導圖應用”等特色教法,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
鄉土作家進校園
近年來,廣東省鄭旺吉名教師工作室每年均聯合汕尾市、陸豐市作家協會舉辦“作家進校園”活動。
林啟恩紀念中學領導指出,該學校歷來重視打造書香校園品牌,廣東省中小學鄭旺吉名教師工作室也積極倡導并努力踐行“文化語文”教育理念,學?!熬G之夢”文學社堅持以“活躍校園文化、繁榮校園文學、培育文學新苗”為宗旨,培養了一批批文學新人,曾被評為廣東省優秀中學生文學社。汕尾、陸豐兩級作家協會聯合工作室開展“作家進校園”文學交流活動,并在學校設立小作家培養基地,對師生提高文學創作水平,加強和改進校園文化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。
陸豐市作家協會主席黃俊杰為啟恩師生和工作室學員開設“一種孤獨且有意義的言說”“鄉土文學”等多場文學講座,圍繞文學創作、鄉土題材思考、陸豐地域特色等方面進行研討,指出深入了解地方文化是青年學生、文學愛好者的責任與擔當,是推動陸豐鄉土文化的積極姿態。作家王萬然到工作室作汕尾鄉土文化專題講座,暢談汕尾、陸豐的歷史變遷,展現了本地區獨特的文化風貌。
2020年廣東省作家協會“紅色文學輕騎兵”文學活動走進陸豐,在林啟恩紀念中學舉行,國家一級作家艾云、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徐肖楠作文學創作講座。他們結合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,講述了散文、小說寫作的方法和方式,讓在場的文友、師生開拓了視野,增長了知識。
鄉土情懷共暢敘
為了更好地傳承鄉土文化,激發廣大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,工作室組織開展陸豐“鄉土文化”讀書活動分享會等活動。主持人鄭旺吉深情地闡述:“在我們生活的土地上,每塊鐵器鐫刻過的碑石上,灌注過多少先人血汗的苦澀;每個星月朦朧的村莊里,傳誦了多少曲折迷離的故事;每堆記錄斑駁歲月的古戲臺,激蕩著多少久遠悠揚的旋律……”
工作室骨干教師分享自己的鄉土文學教學、創作經驗,指出文化是一個地方的氣質和靈魂,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,對城鄉發展中的形象塑造和品位提升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。工作室助手林啟恩紀念中學的蔡老師認為,“鄉土文化是鄉土情感、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借,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生命力,而教育是能夠喚醒個人經驗最佳的場景?!惫ぷ魇覍W員陸豐市東海新龍中學的蔡海燕直言自己從未外出求學,從未出門打工,經常讀著別人寫的“鄉愁”充滿妒忌,但現在現代文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,也改變了自己所認識的陸城。
林啟恩紀念中學高一學生李同學深情地朗讀自己創作《難忘母親的那碗擂茶》,“他時時想著:我一定要抽空回到家鄉去,再喝一碗母親做的擂茶,像兒時那樣靠在母親的懷里,暖在心里……”學生蔡同學分享自己的《奶奶的桔樹》,“走進舊屋,我看到了已經80多歲的奶奶,我坐到她的身旁緊握著她的手。奶奶知道我回來看她了,非常高興,非要帶我到院子里看她年輕時親手種下的那棵桔樹……”
鄭旺吉名教師工作室通過多種途徑開展鄉土文學交流活動,給學生們從小烙下鄉土文化的印記,培植“鄉愁”的基因,并從中體驗別樣的教育智慧。
傳統節日話傳承
工作室主持人鄭旺吉介紹,近年來,他們注重將傳統節日文化與語文課程進行對接,利用傳統節日文化,開發其中蘊涵的情感教育資源,賦予新時代高中語文學科時代教育主題。
他坦言,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,有精妙的傳說,有經典詩文、獨特的情趣。它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、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,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。開展傳統節日教育活動,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日的興趣,是加強對中學生傳統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。
他帶領工作室成員按照家鄉風俗,每逢傳統節日,引導學生學習相關詩文并撰寫節日體驗作文。如工作室學員莊思佳開設鄉土文化之“添歲食圓話冬至”語文活動課,以冬至做湯圓為契機,讓學生更進一步地去了解、思索鄉土文化中優秀的傳統,去感悟這種非常溫馨、美好的鄉情、親情的延續。她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搜索關于“冬至”的相關資料,小組合作查找相關文學作品,朗誦賞析,讓學生更進一步地去了解、思索鄉土文化中優秀的傳統。又如工作室學員陸河中學歐陽素祝主講“食客家擂茶,看客家電影——客家民俗文化”課程,引領學生關注本地區文化,更深層次地尋找文化的審視點,以呈現語文教育的文化底蘊,傳承語文教育的文化質感。
汕尾日報記者 陸端華 通訊員 蔡贊生
- ????來源:汕尾日報
